拉布拉多狗儿?
我正在看《冷血动物》这本小说,小说写的是在洛杉矶,一群狗的生活。其中一条叫黑子的猎狗,因为一只耳朵立着,一只耳朵垂着,被主人丢弃了,后来在流浪的路上,被几个小混混所抚养,他们也根本不会照顾狗,于是黑子依旧生活在垃圾箱里边。一直到某一天,一个小男孩将黑子捡到了家中,并为其洗澡,才发现黑子其实是一只牧羊犬,它曾经的主人就是让黑子失聪的那伙小混混。其实,小混混让黑子失去了听觉,目的就是不让牧羊犬跑了,而将之杀死,让它的皮卖钱。黑子虽然失聪,却对小男孩极为信任,并让小男孩把它当作了一条牧羊犬。 这样一直生活着,快乐着,直到有一天,小男孩的母亲发现了这条牧羊犬,并强迫小男孩将其扔了出去。但是,黑子找到了小男孩,并且又回到了他的家中。 就是这样一条流浪的牧羊犬,教给了小男孩怎样去牧羊。就在小男孩每天放羊的时候,黑子也总会跑到远处,默默地注视着它的主人。 虽然我养过许多动物,但从没有什么类似于的感情,除了对胡佛博士及他妻子的一点依恋之情之外。当我九岁的时候,我曾将一只小猫摔死,后来我哥哥又送给我一条蛇,我将其打死,因为我知道我的父母是绝不会允许我养蛇的,他们根本不了解我,其实他们可以让我将蛇养在一个窄小的围栏里边,但我没有这样做,我觉得这条蛇会和我一样,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没有东西可吃而慢慢死掉。但是,黑子却被遗弃了,它流落街头,饱受艰难,甚至差点死于非命。 可就是在这样一个流浪的牧羊犬的身上,却承载着对一个九岁男孩全部的母性,尽管它是一个流浪狗,尽管它受过许多创伤。可就是这样一条狗,却在小男孩挨饿的时候,会跑到附近居民家中去觅食,会在小男孩孤独的时候会陪伴在旁边。黑子是一个很好的牧羊犬,它能分辨出谁是坏人,谁是小男孩的爱人,它的性情极其温顺,对谁都友好,即便是小男孩邻居家的小朋友,也绝不会对之猛咬。 胡佛博士经常跟我谈起人是怎么变成狗的,其实他根本就不应该谈这个,因为对于我而言,我根本就不会去想人变成狗的事情,因为我现在觉得,我就是一条狗,一条生活在人类当中的狗。 不过,胡佛可以跟我谈更多的书籍,这些书都是他新发现的,是描述像黑子这样生活在人类身边的动物们的,其中的一些西方的谚语说的都是这类动物。 胡佛说,这些生活在人类身边的动物都是极其聪明的,并且它们的寿命还会比人更长,因为一个人类少年成长为一个男人或女人,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而对于一条狗或者一头牛来说,往往几天就可以进化为一个成熟的动物。当这些动物在人类的照料下成长的时候,其智能则会发展的更快,“因为这些来自诺亚方舟的动物,根本就无法抵抗人类的抚爱。“ 为了证明他的这一理论,胡佛拿出了一页报纸,上面说一头名叫“露露“的猪,能读懂人类的手势,会说十五个字,还能根据手势表达出的是不是善意而去接受或是拒绝。 这可不是我随便编造的,这是《华盛顿邮报》上说的,《华盛顿邮报》算得上是一个很著名的报社了吧,而它所说的话总会有权威性吧。 当然了,对于一条狗而言,能听懂人类的手势那是必须的,因为狗是靠眼光和耳朵来识别世界的,而世界在它的眼里则是一个三维的空间。不过,当我看到“露露“还能根据手势表达出是善意还是恶意的时候,我不禁想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一条忠诚的狗却总也无法理解其主人扔出来的棒球其实并不是故意打在它身上的呢? 正文:对流浪动物的好感到底从何而来? 笔者对流浪动物的好感究竟是从何而来的,笔者自己也说不清楚,但从流浪动物的到来和自己在救助它们后的种种经历看来,这种感觉应该源于物种的怜悯。 我们从小到大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从出生的时候就接受的是人类社会所设计的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中,最明确的善恶之分。在我们的教育中,从小就知道动物不是人类的伙伴,是野蛮的,低等生物,甚至课本上还会有猎人工厂等等非人道的知识。在这种教育中,对动物的情感认知是零,甚至可以这样讲,与所有人类以外的物种进行交流,都是被禁止的。 所以,作为人和动物之间的特殊纽带——猫,在我们的眼中也只是种异常神秘且可怕的动物,即便是小时候,每当窗外听到老鼠挠窗的声音,也都会躲到母亲的背后寻求保护。 而在与流浪动物接触的最初印象里,我们更是会把它们看作是人格化的个体,甚至是妖魔鬼怪。笔者小时候,曾有一次与母亲乘船,当时正是旅游旺季,因为一艘船中人员拥挤,下船的时候,笔者与母亲走散了。当笔者慌慌张张四处张望,找寻母亲的身影时,却看到远处有个类似人的东西,从船栏杆边跳了下去。 那是一个流浪猫。 后来笔者找到母亲时,惊惧未息,依然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个流浪猫会跳海,并和母亲讲起此事。对此,母亲的解释是:猫科动物都会游泳,它们常常这么做…… 但这并不能消除幼儿的惊慌与不解。 事实上,从这种最初的不解与恐惧之中,直到真正开始怜惜和支持流浪动物,其实只有一步之遥。 母亲的一句话,将我与流浪动物的关系从此改变。当时,我还是一个孩子在喂流浪猫的时候,顺手将啃了一口的馒头扔给了它,但那只猫丝毫没有吃那块馒头的意思,直到我看到它吞咽了一口唾液后,才刚刚吃下了那块馒头。 但即使是这种细节,都并没能让我对流浪动物的关注达到怜惜的程度。真正让我转变的,是母亲面对一只流浪猫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极其讨厌与憎恨。 那是一个雨后的黄昏,夜色降临,黄昏中的天空更是黑得彻底,我站在单元楼的门前,好奇地看着从远处滚落的雨云,想象着它落在大地上将是什么样子。而就在这时,看到母亲从远处走过来,手里拎着个方便袋,母亲在我眼中是个非常高大的人,但是很快,她就蹲在了我的身边,那个方便袋中装满了宰杀处理好的禽畜内脏,当她看到不远处一只流浪猫正在伺机偷食,就突然以一种极度愤怒的表情喊道:“孽畜,滚!" 流浪猫受到惊吓,迅速逃走。但我知道,它还会再回来的。 果然,当晚这只流浪猫便再次出现在了母亲发现的地点,母亲用同样的方法将那流浪猫驱赶,次日也是如此,第三天,也是。但到了第四天,那只流浪猫的肚子已经极为明显地肿胀起来。 但在五天之后,当母亲用同一个态度去面对那已经肠梗阻死亡的流浪猫的时候,我却无法克制自己,对母亲大发脾气,并宣称,那流浪猫死了,应该怪她。 母亲承认了她的错误,但语气之中却并没有丝毫谦恭抱歉,反而是对流浪动物的一次深刻恨意。 将流浪动物的图片放在网上,以得到更多的网友的支持。这就是网络时代的好处,可以将你的声音扩大无数倍,可以让每一个有相同爱好的人分享你喜悦之情。
记得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主流媒体在呼吁支持国家的声音占主导地位的时候,一些微小却充满了爱心的声音也被放了出来:支持动物,反对残忍。 1939年波兰二战前的一张照片“猫从火车窗口眺望远方”被纽约邮报发表,这只猫叫华吉,随主人上火车去纽约的宠物展览,但由于无法忍受火车的嘈杂,跳窗而去,但爬上了高大的铁轨,并站在月台向远方的故乡眺望,一种被迫离家的忧伤哀愁尽现。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以及流浪动物的某种神秘美丽。让我在一开始救助流浪动物的时候,并不受到家人的支持,因为家人的眼里它们只是野猫,是讨厌的、会抓老鼠的来自野外的危险的动物。 而在我看来,正是这种不同于家猫的野性,成了流浪动物最美丽的地方。